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有多少国宝散了聚、聚了又散,但每一次相聚都凝聚了藏家毕生心血。
如今人们再提起李国松这个名字,可能会有些陌生。在晚清民国时期,李国松可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大收藏家,众多国宝级的文物精品都曾经他收藏。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水前拓本《瘗鹤铭》、宋拓本《争座位帖》以及《傅青主草书卷》,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宋拓本《李思训碑》,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石涛《双清阁图卷》,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宋拓本《黄庭坚题琴师元公此君轩诗刻石》等等,都曾为李国松旧藏,而这些藏品现在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再细看上面的藏章,“合肥李氏望云草堂珍藏金石书画之章”“李国松藏”“木公珍藏”“合肥李国松键父所刻书”“木公辛亥以后所得”“槃斋珍秘”等印俱为印坛名宿吴昌硕所刻,印材均选用上等田黄石,印文印材相得益彰,更显示出藏家本人不同凡响。
那李国松是何许人呢?
李国松(1877—1949),字健父,号木公,别号槃斋,安徽合肥人。出自著名的合肥李氏家族,他的叔伯祖是曾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祖父是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父亲是曾任云南巡抚、云贵总督的李经义。除了家庭背景与幼年所受的良好教育,他自己也勤奋好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先后担任过度支部军饷司郎中、庐州府中学堂监督、充谘议局议长、合肥商会会长等职。民国后他远离政坛,寓居上海以经营典当为业。他在经商之余,钟情艺术,热爱收藏,熟谙诗文,曾辑安徽籍学人著作十种刻成《集虚草堂丛书(甲集)》,嘉惠学林。
如同时势造英雄,在晚清民国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各类文物归属不定,并有大量流失海外的危险。李国松在上海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财富,收藏、保护了大量文物。时人称李国松“博雅好古,藏书积数万卷,并多蓄碑版旧拓、书画名迹,上自商周彝器及印玺、钱币、权量、铜镜之属,下逮六朝造像,所收尤富,皆鉴别精审,不杂赝物”。《合肥诗话》称“其笃学好古,藏书满家,并多蓄石墨旧本、绢素名迹,旁及古陶古玉,搜讨甚勤。近十年来,益嗜吉金文字,自商周彝器暨古句兵、泉币印玺、权量镜鉴之属,以逮六朝造象,博取精鉴,为时所推”。
今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公司征得李国松旧藏青铜器拓片百余种。这些拓片均为李国松从自家所藏青铜器上精心拓印而成,这些青铜器多流传有序,得自清代金石名家刘喜海、陈介祺、端方等人旧藏,价值之高为当时罕见,并且李国松在每张拓片上都钤上了自己的藏印,以示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