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札 · 手 稿

Lot. 720
梁思成、林徽因致陈岱孙书札
梁思成、林徽因 撰并书
20世纪40年代写本
6通12张14个页面 纸本 散页
尺寸不等
提要:内收1943年9月27日,1944年5月22日,1945年4月15日梁思成致陈岱孙书札3通5张5个页面。1943年11月4日,1944年8月5日,1944年9月2日林徽因致陈岱孙书札3通7张9个页面,共计6通12张14个页面。此时正值抗战后期,梁、林夫妇暂居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生活极为窘迫,且林徽因又卧病在床,故请在西南联大(昆明)执教的陈岱孙帮忙出售2块金表以补贴家中开支。信中还谈及生活、工作、人事关系、中日战事等,均硬笔书写。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师。
林徽因(1904-1955),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师、诗人、作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
RMB 1,500,000-1,600,000

Lot. 722
经济学说史
北京大学经济系 编
1959年油印本
3册 纸本 平装
25.2×17.6cm
提要:是为1959年北京大学经济系编写的《经济学说史》教材第一、二、三册,全部刻蜡版油印而成。每册封面上蓝色硬笔书“课改本”,红色硬笔书“岱孙”,书内有大量蓝色硬笔批注,为陈岱孙手书。
RMB 100,000-120,000

Lot. 723
陈岱孙讲稿
陈岱孙 撰并书
20世纪50年代写本
27页 纸本 散页
27.5×21.4cm
提要:是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陈岱孙任教清华大学时的财政学讲稿,内容涉及1950年印花税发行条例、公债的形式及偿还的基本条件等。从其写作时间及内容上分析,应是为配合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所开设有关课程的讲义。讲稿硬笔书写于白稿纸之上。
RMB 80,000-90,000

Lot. 727
《马克思之前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手稿
陈岱孙 撰并书
20世纪60年代写本
1册32页 纸本 和装
26.8×19.8cm
提要:是手稿硬笔中英文书写于红格稿纸之上,首页背面书写“(四)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全世界历史的意义”,应是陈岱孙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部分研究笔记。手稿用漆布面硬纸包封合订为1册。
RMB 100,000-120,000

Lot. 748
陈岱孙题词十则
陈岱孙 撰并书
20世纪90年代写本
10页 纸本 散页
26×19cm
提要:内收陈岱孙为纪念刘仙洲先生、为张龙翔教授纪念文集的出版、为清华大学第九级毕业六十周年纪念、为西南联大一九四五级毕业五十周年纪念、为《经济纵横》创刊十周年、为《经济导刊》创刊、为《市场与人口分析》创刊、为《中国老字号》等活动或期刊的题词,共计10则。均硬笔书写在红格笺纸之上。
RMB 80,000-90,000

Lot. 772
茅盾、王任叔批《重印文学古籍缘起(草稿)》
茅盾、王任叔 撰并书
1954年写本、印本
3页 纸本 散页
26.1×36.5cm
提要:此为根据诸名家批校修改后的原稿新形成的“缘起”草稿。草稿上有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的大量批改,以毛笔墨书,字迹劲美。另有朱笔修改,出自王任叔(巴人)之手。
RMB 10,000-20,000

Lot. 784
茅盾关于《评注本水浒》书札
茅盾 撰并书
1966年写本
1通2页 纸本 散页
24.9×17.5cm
提要:札中言及《评注本水浒》“乃集体著作,考虑必周,讨论必不厌反覆”,并指出此次认真的评注乃“破天荒的大事”,建议在大体无碍的前提下“可试印少数,小范围发行,陆续再加修改。”,及时满足青年欲读古典作品的愿望。
RMB 20,000-30,000

Lot. 786
老舍关于《评注本水浒》书札
老舍 撰并书
1966年写本
1通2页 纸本 散页
26.3×19cm
提要:札中老舍就《评注本水浒》,从“夹注”“回评”“当时俗语注明”“历史知识解释”等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老舍(1899-1966),字舍予,原名舒庆春,北京人。著名作家、戏剧家。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幷编辑《齐鲁月刊》。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并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RMB 20,000-30,000

Lot. 792
任二北著作出版资料
任二北、傅雷、舒芜、王任叔、冯雪峰、张友鸾、王利器、周绍良 撰并书
1954-1959年写本
1批 纸本 散页
尺寸不等
钤印:任二北
提要:此拍品共各类信札资料101件,荟萃了任二北、傅雷、冯雪峰、王任叔、赵其文、舒芜、楼适夷、张友鸾、王利器、周绍良、顾学颉、严敦易、戴鸿森、王庆菽、谢思洁、王奎荣、陈启明、刘敏如等墨迹。其中尤以任二北、王任叔、舒芜为多,任二北书札共44件,包括毛笔书22件,钢笔书22件。另有明信片9件。是批资料时间跨度自1954年至1959年,主要内容为出版《唐戏弄》一书。《唐戏弄》是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唐代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全面考察了有唐一代戏剧的发生与发展,以脚本、戏台、音乐、服饰、化妆、道具等诸多方面为对象,一反前人(王国维)认为宋以前“不具备真正的戏剧形式”的观点,广征博引,再现了戏曲在宋代之前340年中的发展真相,构建了一部以演员和表演为中心的唐代戏剧史。此批资料从名家推荐著者作品、书稿编辑修改过程、编审评价意见、出版波折、稿酬调整问题等方面,反映了任氏代表作《唐戏弄》出版的全过程。附1958年初版《唐戏弄》1套。1、名家推荐著者作品。是批资料中有1955年5月11日著名翻译家、作家傅雷推荐信1封。傅雷在信中不吝赞美之辞,对任二北评价甚高,称其为戏曲家吴梅之后专攻戏曲之知名学者。并言“关于任先生之学问及成就,可向郑西谛兄咨询…..而我认为此种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理应由国家出版社出版,故不揣冒昧,敢为推荐。”2、书稿编辑修改过程。是批资料中有关讨论书稿修改的内容占比不少。初稿成型后,任在信中数次表示又积累有关资料若干需要注入稿内,并要对文字不妥的进行改正。此过程中任对初稿所作改正达三百点以上。二稿成型后,任随信寄出两批补充材料,并嘱咐必须补入稿内。在最后校订清样的过程中,任多次致信出版社,并为求及时送达,使用航空件邮寄多张明信片。在信和明信片中任氏再次对版式、页码、标点符号等细微内容进行更正。从中不难窥见任二北严谨精究的治学态度。3、编审评价意见。出版社舒芜、顾学颉、王任叔、冯雪峰均对任著《唐戏弄》评价甚高。舒芜评价“《唐戏弄》一稿…..复审之后,认为此稿学术价值甚高,王悠然序和作者弁言都写得很好,极能说明此稿的优点和缺点。我社所出版的书和接触过的稿件,恐怕只有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可与相比。建议:一、接受出版;二、函知作者;三、即时发稿;四、争取快出;五、按特殊学术著作从优致酬。”。顾学颉评价“这是作者对于唐代乐曲作全面研究的计划,对于研究词曲,都有很大的用处。这种专门性的学术著作,我社似应接受出版。”王任叔评价“任二北《唐戏弄》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并在表示同意舒芜提出的出版任二北计划内著作意见的同时请冯雪峰指示。冯雪峰指示同意,并肯定地表示“计划中全部著作都欢迎,决定出版;如需要我们帮助,只要我们做得到的都可以。”4、出版波折。因任二北于1957年底或1958年初被打成右派,这对《唐戏弄》的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相关单位致信认为从政治影响上看不出版为宜的建议。王任叔随后报呈上级部门,表示《唐戏弄》“学术价值较高”,拟采取改用作者笔名出版,并得批准。最终《唐戏弄》得以出版,作者名为“任半塘”。在早先任二北给出版社的信中提出变更作者题名的两种形式,“甲式,著作人改用笔名“任致塘”(又改为“任半塘”);乙式,著作人改为“王悠然”三字。”。从最终的出版物看,出版社选择甲式为著者题名,选择乙式为序言作者题名。而任二北为什么把“任致塘”又改为“任半塘”,据其后来讲“前人搞全唐诗,我不敢同他比。我论唐戏,只谈戏剧,不谈排优、百戏,只是一个‘半边体',算半个唐,就叫‘半唐'吧。”5、稿酬调整问题。1956年9月25日的资料显示“唐戏弄,约计字数540千字,每千字稿酬18元,印数定额5000册。”按稿酬价,稿费为9720元,这在五十年代是一笔巨款,也体现了出版社最初“按特殊稿件从优致酬”的想法,但是稿酬问题却一波三折。1958年9月11日的资料显示,按新标准每千字稿酬调至10元。后相关单位致信认为任的稿酬“太高”,希望降低。最终根据上级部门公布的致酬办法,按每千字五元计算稿酬支付。
任中敏(1897-1991),名讷,字中敏,以字行,别号二北,又号半塘,斋名感红室。江苏扬州人。中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理论家、敦煌学家。对唐代戏曲研究甚深,著《唐戏弄》一书,自称“卖糖人”。
RMB 50,000-60,000

Lot. 795
青楼韵语广集 八卷 (任二北抄赠朱自清)
明·方悟 编
民国十九年(1930)抄本
1函4册 纸本 线装
半框:19.6×13.6cm
钤印:任、曲海浮生
提要:是书辑元明两代词人所作有关青楼之南北散套及小令,分赠美、合欢、调合、叙赠、题赠、携春、耽恋、间阻、嘱劝、离别、送饯、赋物、感怀十三类,每类选录,先套后令。录南散套66首,北散套68首,南北散套3首,南小令53首,北小令71首,南北小令3首,凡计265首。全书以工致楷书抄于绿丝格“感红室抄本”特制纸上,扉页有任中敏墨笔题“钞明崇祯刊本 青楼韵语廣集八卷 佩弦兄 清玩 中敏手赠 十九年一月”,并钤“任”“曲海浮生”蓝紫色二印。遂知此系任氏据其所藏明崇祯四年刊《青楼韵语广集》抄录并持赠友人朱自清之物。任氏藏明崇祯刊本现存台湾,原书有任中敏题记,言“曩在京未闻瞿师(吴梅)言及,即徧检各家书目词曲部,亦并不见载,则其罕遇可知矣,今于无意中得而藏之,不云幸乎?”。另有卢前跋语,云“民国十一年,任君二北得诸海上,二北藏曲二十一年尽归番禺陈氏,惟此书留置寒斋。……顷二北在桂林兴学,函嘱捐募筑校舍资,因以二百四十金让此书国立中央图书馆。”从中可见是书之罕见难求,亦可见是书之缘起聚散。附《文教资料简报》1978年第10期“纪念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专辑”1册、朱自清著《中国歌谣》1册。
任中敏(1897-1991),名讷,字中敏,以字行,别号二北,又号半塘,斋名感红室。江苏扬州人。中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理论家、敦煌学家。任原为扬州盐商之子,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受业于词曲学大家吴梅,专攻词曲。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历任广东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和扬州师范学院等院校教授。任与朱自清是北大同学,又是江苏老乡,毕业后又同回扬州任教,故往来甚多、交情至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高度评价朱自清的民族气节。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期间参加五四运动,入新潮社。毕业后在浙江、江苏多所中学任教,成为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其散文《荷塘月色》《背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伦,漫游欧陆,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后在反饥饿、反内战中誓死不买不吃美国面粉,1948年因严重胃病逝于北平。著有《经典常谈》《诗言志辨》等。1929年至1931年间朱在校讲授中国歌谣,他广泛地收集中国古代和近代歌谣,其中包括民谣、山歌、竹枝词等,如《古谣谚》《白雪遗音》等等。此期间的讲稿,后经整理由作家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名《中国歌谣》。
RMB 100,000-120,000

Lot. 811
邓之诚著作出版资料
邓之诚、王利器、麦朝枢、冯雪峰、聂绀弩、楼适夷、赵其文、舒芜等 撰并书
1954-1958年写本
1批 纸本 散页
尺寸不等
提要:是批资料共计21件。其中,邓之诚信札8件,全部毛笔手书;王利器起草回信2件;麦朝枢起草回信和意见2件。邓氏信札和回信拟稿中留有冯雪峰、聂绀弩、楼适夷、赵其文、舒芜、周绍良、赵席慈、刘敏如等人手迹。1954年6月25日给邓之诚的第一封信系由王任叔和聂绀弩签发。因聂氏在次年清理“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中,被隔离审查,并被开除出党和撤职,故此手迹尤显特殊。另有邓之诚1958年7月31日的致信,上面汇集了王任叔、王利器、刘敏如三人批示的手迹。是批资料时间跨度自1954年至1958年,达4年之久,内容涉及编撰点勘校注《太平御览》《东京梦华录》《清诗纪事》《顾亭林集》《宣和遗事》五部著作。邓之诚的工作得到了出版社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以《清诗纪事》为例,麦朝枢在报告上写到“《清诗纪事》一稿,质量极高,参考的价值颇大”,并请付稿费一千元。此报告得到舒芜、赵其文、楼适夷的一致同意,签字通过。从中可以看出对邓之诚的充分尊重,邓之诚之大家风范也可见一斑。
邓之诚(1887-1960),字文如,号明斋、五石斋,祖籍江苏江宁。教育家、历史学家。幼年入私塾,酷爱读书,随父赴云南任所,习六代史。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教授。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逮捕入狱,翌年获释。新中国成立后仍回北大任教,任明清史研究导师等职。邓之诚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史学教育家,曾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学者,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当中成就斐然者有黄现璠、王重民、朱士嘉、谭其骧、王钟翰等。著有《骨董琐记全编》《清诗纪事初编》等。
RMB 20,000-30,000

Lot. 820
《中国思想通史》手稿
赵纪彬 撰并书
1947年写本
162页 纸本 散页
25.7×35.5cm
钤印:赵纪彬印
提要:《中国思想通史》是一部系统完整且具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学术著作,由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等集体编写。共分五卷,上起殷周、下迄明末。书中对中国历代的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作了综合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和接触的史料极为广泛。全书的撰著工作始自1946年,次年第一卷(先秦时期)出版。随后开始撰述第二卷(秦、汉时期)和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时期),此二卷完成于上海解放前夕,并于同年在上海由三联书店出版。是手稿凡十五万余字,多系钢笔书就,兼有毛笔,天地行间有朱笔及墨笔修正批注,展示了赵纪彬的学术创作过程。内容涵盖《中国思想通史》的五个章节,包括第二卷董仲舒章(即第三章”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的中古神学正宗思想”)、两汉之际的思想章(即第六章“两汉之际的折衷思想”)、王充章(即第七章”王充反谶纬的异端思想”),第三卷范缜章(即第十八章“范缜以前神灭思想的斗争传统与演进”、第十九章“范缜神灭论的异端体系与战斗业绩及影响”)。自上述章节的内容可以看出,“赵纪彬对中国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的发掘,无论在深度上亦或是在广度上,成就都是蔚为大观。”附1949、1950年三联书店初版《中国思想通史》3册,封面有“自存样书。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廿日收到。纪彬自记。”、“自存样书。一九五〇年六月廿一日收到。纪彬自记。”题记。
赵纪彬(1905-1982),原名济焱、化南,字象离,笔名向林冰、纪玄冰。河南安阳人。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2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名省立第七师范。其间他深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积极追求进步,很快成为新思潮的狂热追随者和共产主义的积极宣传者、实践者。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负责中共大名特别支部。此后数年间,曾任大名县委委员和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华北高教联秘书长及组织部部长。1934年后,转入文化教育界,开始从事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伦理学、逻辑学和逻辑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平原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首任院长,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前身)院长、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兼职研究员等职。撰写有《中国哲学通史》《中国思想通史》(合著)《论语新探》《困知录》《困知二录》等著作,对中国哲学及逻辑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RMB 100,000-120,000

Lot. 875
钱基博书札
钱基博 撰并书
民国写本
1通1页 纸本
26×18.2cm
提要: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国学大师,古文学家兼教育家,钱钟书之父。历任清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大等校教授,著有《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版本通义》等。
RMB 2,500-3,500

Lot. 884
周作人书札
周作人 撰并书
民国写本
1通1页 纸本
26.5×15.5cm
提要:周作人(1885-1967),名启明,号知堂等,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担任北平世界语学会会长。
RMB 45,000-55,000

Lot. 892
黄侃墨迹
黄侃 撰并书
现代写本
1页 纸本
35×30cm
提要:黄侃(1886-1935),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国学大师,辛亥革命先驱,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出生名门,其父黄云鹄为晚清知名经学家、文学家。黄侃少承家学,自小读书就有神童之称。后来东渡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为同盟会成员。1907年开始跟从章太炎学习小学,后又一度拜刘师培为师,学习经学。1914年北上就北京大学教授之聘,讲授中国文学史。1914年起,长期在南北各大学执教。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武昌高师、中华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黄侃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被称为"黄门侍郎",如杨伯峻、程千帆、黄菊英、潘重规、陆宗达、殷孟伦、刘赜、黄焯等不少著名学者皆出其门下。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与章太炎先生被称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由于他治学严谨,不肯轻易著书,若非定论,不以示人,并曾说:"年五十,当著书",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时,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过早地谢世了,留下大批未经整理的点校笺识古籍的遗稿。
RMB 45,000-55,000

Lot. 932
梁漱溟致陶孟和信札
梁漱溟 撰并书
20世纪20年代写本
1通1页 纸本
25.9×14.9cm
提要:是札中梁氏谈及纂辑其父梁济(巨川) 《遗书》(《桂林梁先生遗书》)之内容,并指出书中《呈内务部陈请退职书》四通及附跋语是其父“血诚所在”和捐生之举的肇端。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笔名寿民,瘦民,广西桂林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教北大。1928年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是民盟创始人一。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
梁济(1858-1918),字巨川,一字孟匡,别号桂岭劳人,以字行,广西桂林人。清末官员、学者。梁漱溟之父。光绪举人,历官内阁中书、教养局总办委员、民政部主事、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斋务提调。1918年秋投水自尽。陶孟和、陈独秀、胡适、徐志摩等对其自沉有讨论和评价。
RMB 15,000-18,000

Lot. 933
梁思成致陶孟和信札
梁思成 撰并书
20世纪30年代写本
1通2页 纸本 散页
25.2×16.8cm
提要:札中梁氏邀友人陶孟和赴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晤面,并言及奉还图书、营造学社装箱以备迁移等事。所提人物有金岳霖、张奚若。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师。
陶孟和(1887-1960),原名履恭,字孟和,以字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早年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社会学专业,受到费边社的影响,接受了通过社会调查改造社会的思路,其年轻时的著作《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的开路之作。学成归国后,即在北京大学任教,恰逢陈独秀办《新青年》杂志,他不仅开辟了“社会调查”专栏,撰写了大量直面现实、关注真问题而且“学有根底”的文章,还翻译了名噪一时的易卜生剧本《国民之敌》,成为“五四”时代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建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中国社会之研究》《社会与教育》《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等。
RMB 20,000-30,000

Lot. 949
曹禺书 书法
20世纪90年代写本
1张 纸本
34×68cm
钤印:曹禺
提要:是为曹禺先生为《<天下第一楼>的舞台艺术》一书的题词。据委托人介绍:1988年,何冀平女士以全聚德为素材创作的《天下第一楼》经北京人艺演出后轰动京城,至今演出以达500余场。其间曾出版过《<天下第一楼>的舞台艺术》一书,曹禺先生的题词从全剧结尾的一幅对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有感而题,写下"危楼明月风"5字。当时先生共写了2张,其中一张送出版社,另1张则赠与经办人张帆先生留作纪念。附曹禺签名封。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天津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中国现代戏剧泰斗。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张帆,1941年生于北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老教授协会艺术委员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
RMB 5,000-8,000
预展时间:
2019年5月28-30日 9:00—17:30
拍卖时间:
2019年5月31日(星期五) 13:00 始
金石碑帖资料专场
2019年5月31日(星期五) 时间顺延
西文影像 · 文献资料专场
2019年6月1日(星期六) 9:30 始
近现代名人书札 · 手稿专场
2019年6月1日(星期六) 时间顺延
古籍善本文献专场
预展、拍卖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东街115号 中国书店三楼拍卖厅
----关于北京海王村拍卖----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东街115号
邮编编码:100050
微信公众账号:hwcpmgs
